? ? 自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郑周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和群众的感情,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滴灌“管道”疏导作用,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进村组、入农户、奔走于田间地头,调查摸底、总结经验,扑下身子钻研业务、解民忧、帮民富。把对党的忠诚和工作的敬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凭借着对工作的勤恳和执着,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指导录入信息
? ? 八嘎乡保地村委会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老百姓的收入大都靠传统种养殖,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全村14个村小组,468户农户19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5户431人。面对这样的环境,郑周友这个村党总支书记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郑周友思考到,想要真正驾驭好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必须一切得从头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更快的摸清村情民意,郑周友特意买了一辆车,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风吹雨打,天天在村上“转悠”,寻找脱贫致富的良方。
? ? 通过挂图作战,理需求清单,系统精准制定脱贫计划、方案,保地村委会的脱贫攻坚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郑周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核心,软硬兼施,补齐短板,明确到户,靠实到人,从内容上精准扶贫,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将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全面细化,带领村两委班子走村串户时时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最新动态,筛选出了全村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精准扶贫户。
? ?“不抛弃每一户贫困户,不放弃每一个贫困村”,是郑周友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态度。在保地村委会的危房改造工作中,许多贫困户由于经济困难无力建房,为了让这些贫困户能住上安全的住房,郑周友四处筹措,从某公司找到了4.5万元的爱心款平均分给了村里最困难的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3000元作为建房启动资金。对于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建房的,郑周友又将自己的钱借给贫困户建盖新房,2017年一年之间,他借给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的钱就达15万余元。“当时村里有些贫困户的房子是危房,不敢住了,动员他们盖房子,他们说没有钱,我条件比他们好一点,手头上也还有点钱,就把钱借给他们,让他们能尽快把房子盖起来,住上安全的住房。”
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清能谈心交心
? ? 在保地村委会六柴塘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清能的家中,由于老人年迈患病要照顾老人,赵清能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做些零工来维持家庭的生活。看着村里的其它贫困户都建起了新房,赵清能只能默默的叹气。在了解到赵清能家里的情况后,郑周友主动找到了赵清能,鼓励他通过勤劳致富,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并借给了赵清能36000块钱用来建房。“老人在家里一直生病,现在打工也出不去了,要一直都在家里照管老人。想盖房子,但是没办法啊,家里一点钱都没有。郑书记支持我们才能把房子建起来,要不然的话这个生活都有点难过下去了。”?
? ? 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利用好保地村委会丰富的自然资源培育出支柱产业带领全村致富是郑周友日夜思考的大问题。为此,一场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有利资源,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攻坚战在保地村委会已悄然拉开了帷幕。郑周友积极与县农业部门联系汇报,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考察,郑周友认为保地村委会的土地种生姜非常合适。于是,郑周友迅速抓准机会,“对症下药”,成立了生姜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生姜种植。
姜地
? ?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郑周友大胆尝试,自己带头种植了100亩生姜,从2014年以来,每年都有十五万左右的纯收入。看到生姜种植前景可人之后,许多村民都纷纷开始了生姜种植,郑周友更是毫不保留的将生姜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户,能提供技术的提供技术,能提供信息的提供信息。如今,保地村委会生姜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全村每年生姜毛收入超过300万余元。“目前我们保地这一块就是靠生姜这个产业来支撑了,现在种植的面积在三百亩左右,今年毛收入有三百多万。卡户和非卡户都带动起来了,群众也尝到甜头了,大家都乐意种。”
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清良传授种姜技术
? ? 六柴塘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清良由于家中三个小孩都要上学,家庭经济压力非常大,看到郑周友成立的生姜种植合作社效益不错后,赵清良选择加入了合作社,种植了5亩生姜。“小孩读着书,老人也老了,钱也赚不到,哪里出去干活也干不了。现在我们都参加他们的合作社的,该怎么栽,他都和我们说,经常和我们联系着做销售,帮我们销售,姜、技术都提供给我们。”
? ? 脚踏实地,一心想老百姓所想,勇挑责任,敢于创新,不怕苦不怕难,郑周友就是这样的基层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苦干,在脱贫致富的行程中积极作为,致富路上书写的是群众致富的希望,广袤大地上沉淀的是群众致富的基石。“下一步的打算我是这样想,能够种姜的继续种姜,我们想带动经济林果,想从这一块来走。我们想带动经济林果这一块,香脆李、花红李、半边红,想引进这些品种来种。有个产业来支撑,群众每年都有收入,这个就不存在返贫的情况了。”面对保地村委会的精准扶贫工作,他从不止步,更不自满,正如他所说的“责任使命在肩头,脱贫致富在路上”。
为建房者出谋划策